行业新闻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新闻

为中国潜水点赞

发布者: 发布时间:2016/12/9 11:09:38 阅读:次 【字体:

 2014年4月16日,载有476人的韩国邮轮世越号(SEWOL,后改名为“岁月号”)在韩国西南海域发生浸水事故下沉,其中172人获救,294人遇难,10人下落不明。

这不仅仅是韩国历史上最严重的一起交通运输事故,也是全世界范围内近年来最严重的一起带有人为因素的交通运输事故。

抛开国籍,民族等因素,我们都为遇难者与家属感到难过。

时隔两年,岁月号打捞也已经进入第二阶段,在这里,我们必须要为我们参与打捞任务的中国潜水员感到骄傲:在过去,央视的报道总有一种“剧本已经写好,演员还有30秒到场”的夸张感觉,但这次报道,我们却认为描述的根本不够。别的不说,光一个减压病就应该配图讲一讲了。

我们MJM潜水(微信公众号:MJM-DIVING)在早些时候专门对减压病有过专门的介绍,各位观众老爷可以在我们的公众号中输入“潜水病”来查看相关的内容,在这里我们就不占用篇幅来讨人嫌了。

不过我们还是可以从细节上扒一扒:这名潜水员并没有通过潜水钟下水,而是通过舷边落体下水的,说明不属于长时间作业(气瓶潜水一般不超过1小时)。潜水服需要住满热水,说明作业环境估计只有十几摄氏度。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潜水服可不是像热水袋一样一次性加入热水等着变凉,而是与脐带缆连接(一般是从大腿处的接口),然后与专用热水循环机连接来保障潜水员的体温。
潜水员上船之后一路跑到减压舱,有人质疑这样的做法是否妥当,我们可以找一点参考标准。下文是从IMCA标准潜水公司的潜水操作文件摘录:

In surface decompression diving, it is necessary for the means of exit from the water to be in close proximity to the decompression chamber, so that the surface transfer time interval as stated in the tables is never exceeded. This transfer time must be kept to an absolute minimum and physical efforts,such as climbing stairs, kept to a minimum.

在表面减压潜水(18~50米深度)活动中,潜水员出水位置靠近减压舱是有必要的,这样可使得潜水员能够依照预设的时间内进行转移。转移时间应当尽可能地短并且应尽量减少或者避免过多类似攀爬舷梯的物理活动。

从视频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一标准操作,脱掉湿哒哒的潜水衣避免失去更多热量,进入DDC(减压舱),带上BIBS呼吸面罩由LST/LSS监控状态直到减压结束。

一般情况下,这种减压舱在船上都是安排在集装箱里面的,潜水员的上下船位置都是可以事先计划好的,所以我们有点不理解为何要在离减压舱那么远的地方上船。这不能说错,但潜水员会承受相对高的风险。不过船舶的甲板面积有限,当减压舱安排在比较尴尬位置的时候也不得不这么处理。

不过根据我们从业27年的潜水专家Mario McCabe的描述,从方案和视频上看,他认为换了全世界任何一家潜水公司或者打捞组织,都不能够在满足韩国政府的要求下做得更好。虽然小编嘴巴上没说,但心里的虚荣心还是得到了极大的满足。